进入安利之初,她也明白外界对安利模式的争议性。为此,她请教了一些政府官员,“他们告诉我,只要不是金字塔诈骗就不怕。当时在香港,对传销和直销,两者已有比较清楚的是非黑白界限。”
没多久,她被委以重任,担任安利(香港)公司总经理,公司很快发展为香港一号直销公司。后来,郑李锦芬又临危受命派往台湾开拓市场,很快将连续滑坡3年的台湾公司做到本地同行第一。
她需要更大的舞台。
上世纪80年代末,她穿着筒裙侧身坐在摩托车上去拜会广州开发区的官员,当时的广州开发区,没通公交车,也没有的士。但她从政府官员那里得到的回答让她吃了定心丸:“我们能为你提供任何服务,有什么困难我们为你解决。”
她开始频繁往来于内地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之间,“如果把香港比作一个小河塘,台湾就是湖泊,而到了内地才知道什么是大海。”在给美国老板的书面报告中,她写道:“安利不到中国大陆投资,就不算真正的跨国企业!”
其实当时,郑李锦芬也不确定中国内地市场究竟能做多大,只是觉得,安利应该也必须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1992年,她促成安利创始人理查·狄维士来到中国考察,同年,安利中国公司在广州正式注册成立,成为继雅芳之后在国家工商局注册获批的第二家直销公司。1995年,安利投资1.2亿美元在广州建立工厂,郑李锦芬出任董事长。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两年后的1997年,安利(中国)营业额就达到了令人吃惊的15亿元人民币。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70亿,占据了安利公司全球销售收入的半壁江山。12年后,在广州,安利公司全球总裁德·狄维士面对100多家媒体说出了郑李锦芬当年同样的话:进入中国内地后,安利才成了一家真正的跨国企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