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算聪明,经过努力,丁磊的成绩还是在高中三年慢慢地提了上去。1989年,考大学的成绩下来之后,丁磊排名第10,这是他在高中三年最好的成绩,也只比重点分数线高出1分。1分的含义在于报考大学时要格外慎重,如果目光紧紧盯着浙江的重点大学不放,选择不当就很可能被划到非重点大学里去。于是,丁磊决定舍弃在浙江的重点大学里边“造次”,选来选去选择了位于四川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虽然在高中的丁磊已经接触并喜欢上了电脑,但因为父母担心电脑辐射对身体有害,听话的丁磊选报了通讯专业,然后就分配到了全校最小的微波通讯系,一个系只有30多个人。于是,从来不知道成都在何处的丁磊坐了3天3夜的火车来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对大学校园环境熟悉没有多久,丁磊被老乡告知,微波通讯专业的毕业生不好分配,这让丁磊郁闷不已。
为兴趣,专业本末倒置
大一时的丁磊比较乖,很少缺课,从大二开始,丁磊就不喜欢起早去听第一堂课。但为了完成作业,丁磊通过同学的笔记和书本来努力思考老师在第一堂课想传达给学生什么信息。到最后,丁磊通过这种锻炼获得了一种能力,他可以不用听课,只是看书本也能基本掌握书里所要表达的内容。这种能力不仅让丁磊在辅修计算机专业时受益匪浅,而且当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丁磊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和掌握关于互联网的一切敏感信息。
“Internet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的底层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一本书很系统地告诉你Internet的整个结构和与此相关的其他东西。所以那时候,我每天去网上找,打入各种各样的关键字去找,说这个代表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我把这些打印出来,放在脑袋里去组合,去搅拌。”丁磊说。
天高皇帝远,父母不在身边,丁磊的自由度大了起来。本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对于将来自己的工作帮助不会很大,所以,丁磊决定“退一步”,他便把精力和兴趣用在了计算机的学习上,除了跑图书馆看计算机的书之外,另外就是时不时地到计算机专业的课堂上蹭课听。成名后的丁磊后来跟大学生坦诚交流时,说自己在大学学了四年的专业知识基本上从来没有用到过,而凭兴趣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却帮了他的大忙。
舍弃铁饭碗,成为打工仔
1993年,丁磊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宁波电信局。对于这个福利好、待遇高的铁饭碗,许多人是绞尽脑汁往里进,丁磊却越做越不舒服。
“我没有办法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来。当时我在工作上做了许多创新,但单位制度本身并不很关心每个人的工作好坏和成绩,而是以你的资历论长短。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应该关心自己的成长,在一个岗位上学到些什么,而不是一些什么别的事情。”丁磊如此回忆。
苦闷的丁磊决定在本职工作上“退一步”,反正做好做坏一个样,即使不做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然后在计算机方面“进一步”,开始演习电信局的Unix系统,写一些同事们根本不理解的小程序,另外就是关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美国的发展变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