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他将工程、设计、监理、装潢、招商这些主要的业务都分包给最好的专业公司。“开发商赚增值,让专业的公司赚专业的钱。”潘思源说自己主要抓一项:现金采购。甚至连20万元的报纸广告,他都要亲会业务员。
但据记者观察,潘思源像个雕塑家一样雕刻着自己的这三大商厦。这位当年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学士毕业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硕士毕业生,旧金山大学MBA毕业生,通过自学精通建筑原理、设计和税法,业余又是大陆数所大学历史学院的近现代史兼职教授,刚好应了中国“能者多劳”这句古话,把自己和为他干活的公司都折腾得够呛。
日前,台湾地区《工商时报》在这位神秘富豪买下美国繁体版《国家地理》杂志代理权时对其作了整版报道,为此采访了潘思源的弟弟潘思亮、台湾丽晶酒店董事长,姐夫李孔文、大田精密董事长,还有父亲潘孝锐。不过父亲似乎对其热衷投资媒体颇不以为然,并不客气地指出他的事业格局“愈做愈小”。
“他们采访到了每一个人,但就是找不到我。”潘思源说这话的时候,神情像个捉迷藏得胜的顽童。
然后,不等记者提问,当过记者的潘思源非常敏捷地回应说:“每个人做事,都有不同的方式。我做事的FOCUS(聚焦点)确实与人不同。”他为记者算了笔账:采用银行贷款,确能加速资金滚动,但是,如果以月息6.5%。计算,贷款1亿元,如果年获利是10%,则意味着70%以上的利润要给银行,此外还要交税,而贷款人承担的则是100%的风险。
“我每天在这里披星戴月的,凭什么给银行打工?!”他又说,毕业30年间,经历过金融危机,看见过世界性经济起伏,“亲眼看到首富此起彼落,看人起高楼,看人楼塌了,目不暇给”。因此,采取了现在这种旁人看来很“保守”的方式——不贷款且只搞独资。
“我是做事业,不是做生意。”他补充道,“很多所谓的总资产数百亿,可能是股市里的市值、可能包括大笔的银行贷款,我相信的是净资产及稳定的现金收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