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当Fortune杂志发布全球500强,王本人特意从中挑选出22家电信企业,与中移动进行对比。“中移动的收入在其中位列第11位,说明我们资费不高;利润第五位,说明我们成本低;市值第一位,那是因为我们给出一个发展的故事,投资者给我们加分。”王说,这三方面的成绩足以说明中移动的硬实力已被市场认可,但在软实力方面,他颇感不足:这家全球市值第一的电信公司,在基于同行评价的“Fortune全球最受尊敬公司”中,仅位列第15位。
尤为刺激的是,一位外资公关公司的人士在与王建宙聊天时表示:中移动的品牌得益于你用户量和收入,即使换掉中国移动这四个字,别人还会使用你的服务——换句话说,中移动还不具备品牌效应,比如品牌的美誉度、服务的口碑,甚至品牌的号召力。
想迅速获得品牌效应并不容易。除了足够优秀的品牌广告,更重要的是让中移动30万名员工从上至下重视服务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就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在公司已经很优秀的时候,如何找到动力,让它继续大幅进步?王建宙承认,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他不停地向公司员工推荐《从优秀到卓越》,在其确定的公司价值观“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中,后四个字正是“卓越”之意。
【国际化试水】
让其员工重新意识到危机感的一个绝佳机会是,国际化。对于任何在中国本土立足已稳的公司,这都相当于二次创业。
当中移动终于把其目光投入到国际,它就面临了过去几年间联想、TCL和明基们普遍遭遇的问题:人才是否足以有效管理其国际化业务?
王建宙把国际化人才的标准总结为三点:在国内有主持公司运营的经验、有较强的国际化意识,以及有激情。“坦率说,我们符合前两方面要求的人才很多,但符合第三条的人不多。”王说。但等待是无法解决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第一推动力来自何方这一问题的,王建宙决定开始行动。
“早在我还在另一家电信运营商的时候,我就开始想国际??两种声音:一方鼓励中移动海外扩张,另一方则劝告其海外扩展须持谨慎态度。最终他定下方向:不为国际化而国际化,盈利才是目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