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中移动持续不断地测试国际化的温度。它先于2005年中参与了对巴基斯坦最大的固定电话运营商巴基斯坦电信公司(PTCL)的竞购,但最终止步于最后一轮。据参与此一项目的人士称,中移动虽然在谈判中得到了较为理想的交易条款,但阿联酋电信报出的天价,高于新加坡电信和中移动报价之和,让其无法更进一步。但事后证明,这次舍弃是正确的,阿联酋电信非理性的代价是其CEO就任仅八个月后就被辞退。
随后,中移动以每股4.55港元的价格收购了香港华润万众电话。虽然其110万用户相对于中移动的用户总量来说显得微不足道,但王建宙将此称为“全球扩张战略的一次尝试”。最显而易见的整合效果是:华润万众的采购价格立即下降了50%。
摸索过程中,王建宙逐渐将自己的方向明确下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市场。在他看来,这不仅意味着长期的市场潜力,更契合公司自身的优势:具备新兴市场经验,以及拥有规模优势。
顺此思路,2006年中,中移动再次动作。此次的谈判对象是米雷康姆国际移动通信公司(Millicom International Cellular)。这家位于卢森堡的运营商在全球16个国家都有业务,且资源集中于东南亚、南亚、南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
但在协议即将达成的最后时刻,原定7月3日飞往北京的米雷康姆谈判人员突然接到中移动集团放弃了53亿美元报价的通知。据熟悉情况的人士称,是中国移动的党组最终否定了这一收购,因为其风险过大。就此,王建宙不愿过度表态,理由是双方签有保密协议。
中移动从这次交易学到了什么?首先是收购谈判时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因为米雷康姆竞购期间有太多消息暴露出来,造成竞购价格的波动。其次是尽职调查的方法及具体know how。
这些心得很快被应用到了巴科泰尔的交易中。
即使有过一次在巴基斯坦的交易未果,王建宙依然没有忘记这个拥有1.6亿用户的市场。让他尤为印象深刻的是,中移动的人员在巴基斯坦打电话给他时,经常会说两句话就信号中断。虽然说话总被打断是件让人恼火的事情,但它也意味着机会。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巴基斯坦当地有着五家移动运营商,但它们的服务质量都比较差。但对中移动而言,这似乎不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加大网络投资,就能明显改善其话音质量。
由是,巴基斯坦第五大移动运营商巴科泰尔浮出水面。它的经营状况不佳,又恰好隶属于米雷康姆。因为交易价格远远低于米雷康姆那次交易,风险也就相应低出不少。
早在收购的意向还在萌芽初期,中移动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将管理人员派驻到巴基斯坦。到了交易收官时,它已经把自己的三名管理者派往当地。这一三人小组的领队,是曾在广东北电担任中方经理,后来在贵州移动任总经理的郭永宏。另两个人分别来自浙江移动和中移动集团对外投资办。从通知他们工作变动到被正式任命,只用一周的时间。另据了解情况的人士称,中移动在巴基斯坦很可能还有后续动作。
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电信公司的总裁,以及,如我们所看到的,一个真正的“环球企业家”,王建宙正在获得越来越大的话语权——一些国际同行开始倾听他的意见。某次,沃达丰的CEO埃伦·萨林把自己的一篇演讲稿发给王,希望听取他的意见。
王在电子邮件中回复说:“你这里有一句话,‘每当我一想到全世界20亿人还没用过电话,我就激动不已。’这也是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