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
钱伟长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1. 建设研究性、综合型一流大学是钱伟长教育思想的第一要义发展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上新台阶、谋新发展、创新业绩。 钱伟长教育思想内合了科学发展观。钱伟长非常重视文,理各科的协调发展,相互渗透,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性,高水平人才。 2.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作为衡量一切进步的最终标准。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修养 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句教育史上的名言是钱校长最常对学生说的话语。 3. 坚持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才相统一,坚持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坚持学校的发展与国家的要求相统一是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根本要求。 通过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突破“目标——手段——控制” 的途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在跨学科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内化过程,这样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体现出大学对国家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钱伟长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贡献
作为一名教育家,钱校长提出了一套完整、丰富、系统、科学的中国高等教育理论。 1. 拆除“四堵墙”理论,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突出贡献 首先,拆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 大学是开放的,为加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为适应国家工业结构的需要,必须改造和发展。钱伟长反对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他说:“一个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科研的教师是有根本的差别的。必须把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带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达到无师自通,硕士研究生要创新创造,博士研究生要攀登新高峰;再次,拆除各学院和各专业之间的墙。钱伟长反对专业分的过早、过专。他认为专业的教育应该放到研究生阶段,本科还是一个打基础的通识教育。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分割线如果消除,不同学科之间不再是“隔行如隔山”,而是取长补短;最后,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钱伟长在《八十自述》中写到: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自学能力的人。如果学生毕业了还是不教就不会,那就说明你办教育失败了。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经过研究生培养的年轻老师应该首先开专题课,开与他研究领域相关的课程,逐渐成为副教授以后,可以开专业课,资深的老教授应该去开基础课,“因为这个时候你的知识面也宽了,工作经验也丰富了,讲课的经验也丰富了,你也有能力掌握100多人的大教室里的教学秩序”。 2. 科学教育思想和人文教育思想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又一贡献 科学教育思想的内涵是科学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主义是指,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钱伟长提出在大学校园开设专题课以代替专业课,大力提倡学术研讨会以活跃学术思想,增强学术氛围。 人文教育思想的内涵是人文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人文主义又称人本主义,是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人文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和谐的人、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完整的教育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上世纪九十年代,钱伟长亲自出面抓艺术教育和社团发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 和谐教育思想和美育思想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儒学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钱伟长教育思想是一种美育思想。他通过开展多门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科目,对传统学科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这种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知识的美,和学习知识的乐趣。 世界教育理论经历了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英国的博雅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思想。在中国曾经存在着平民教育思潮、 工读主义教育思想、乡村教育派等教育思想流派。钱伟长教育思想是吸收了这些教育思想的合理成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不是把知识交给学生,而是要把获取与处理知识的能力交给学生。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逻辑。这样的教育是和谐、有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一个高层次的人才。 摘自钱伟长不同时期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上海大学的演讲与主持校务文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