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天安门事件,使他成为重点清查对象,虽然超过了第一志愿录取线,北京大学却不敢接收
在北京起重机器厂,刘源默默无闻地当了两年工人。
刚进厂不久又逢“四·五”天安门事件,刘源自然又成了清查的重点对象。工人们心照不宣地把他护起来,他的师傅、老工人田文奎甚至为他担保:“我白天黑夜都和刘源在一块,他没问题!”工人们热情地教他生产技术的工艺管理,传授各种知识规程,还不时拉他到家里搓一顿。拉拉家常,发发牢骚,彼此的信任与融恰再次温暖了他的心。工人们后来谈起刘源都打趣说:“除了政治学习从不发言外,真是个好小伙儿,满不错的小徒工!”
两年的时间不算长,他却积累了许多难得的经验,对工人的喜怒哀乐有了相当的了解,刘源进一步成熟起来。
1976年秋天,庆贺粉碎“四人帮”的锣鼓虽让他兴奋了好一阵子,但“两个凡是”的阴影很快又笼罩在他的身上:刘少奇的问题依然令人噤若寒蝉。
1977年恢复高考,有关部门以种种借口不准刘源报考。无奈,他给邓小平同志写了封申诉信,“考分不够,我无怨。不让报考我不服!”小平同志看后当即批示:应准予参加考试。刘源第一志愿是北大哲学系,第二志愿是北师院历史系。考试结果,虽然超过了第一志愿的录取线,但北大却不敢收。也许是牌子小的学校顾虑也少一点,北师院专门开会研究,收下这个身分特殊的学生。
像77、78级大多数搭乘“末班车”的同学一样,刘源无比珍惜这迟到的学习机会。他怀着对失去的青春岁月的强烈补偿心理,带着十年动乱中留下的对中国现实和未来的无数疑问,在中外历史中忘情徜徉。同学们待他平等、友好,他的身心感到了一种十几年从未有过的平静。
思想解放运动中,刘源在“北师院”第一个贴出“竞选声明”,“贵族代表”、“草民代表”和“党代表”三方角逐,一张匿名大字报揭发了他的一桩“隐私”
不久,在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首都部分高校的学生开始了一场竞选基层人民代表的活动。这些十年内乱中献出了真诚和青春,最终幡然醒悟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在用自己尚不成熟的思想和行动投入中国民主大厦的奠基劳动。
继北大之后,刘源在北师院第一个贴出竞选声明。
刘源的出山似乎给了其他同学极大的挑战与鼓舞,北师院校园里顿时热闹非凡。经过几番角逐、淘汰,最后剩下了三名竞选人,且被冠以不同的头衔:刘源被称为“贵族代表”,—位张姓同学被称为“草民代表”,号一位党员同学被称为“党代表”。
他们慷慨激昂地和对手辩论,热情洋溢地宣传自己的观点,甚至象美国人竞选总统那样,见到选民,不论认识与否,厚着脸皮笑容可掬地伸出手去……
然而,一些令人遗憾的现象出现了。一天清晨,学生食堂门口贴出了一张匿名大字报,揭露了刘源的一桩“隐私”,说他在农村遭难的时候曾经和以后红得发紫的一位大歌星要好,但老爹平反以后就一脚把人给踹了。似乎有点“现代陈世美”的味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